顯示具有 古埃及文明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古埃及文明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古埃及階級圖:會讀書很重要,在古埃及會寫字可是厲害的人物!

讀書很重要,在古埃及,會讀書的人等級也比較高。我們從這張古埃及階級圖可以看出一二。

最高等級的,是法老。祂們以神的身分統治天下。接下來,是第二層的政府官員、貴族、祭司。

第三層,是士兵階層。當然裡面包括將軍、軍官、戰士等等。不過同樣參與戰爭的戰俘、奴隸可不包括在其中。

第四層,是抄寫員。他們從事稅務工作、紀錄工作或是神職相關等等。這些人不必打仗,卻又識字人倚重,自然存活率高,是社會中的 "知識階層"。

第五層,從事商業交易、貿易、市場等等,屬於商業人士,相當於 "白領階層"。

第六層,勞力工作者,從事建築、工人、雕刻師傅等等,屬於藍領階層。

第七層,這是社會最底層。在這一層裡,農夫自然是稍微較高於奴隸的一層,具一般自由身分,農耕季需要耕作,休耕時間需要服勞役。另外還有奴隸,他們比農夫更低一階,屬於非自由人,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人權的。有些圖畫紀錄裡,殺奴隸祭祀或是陪葬是很普通的事。



古埃及人一年照樣有365天

古埃及人一天有24小時,12小時分給白天,12小時分給黑夜。由於夏天晝長夜短,冬天則是晝短夜長,因此古埃及人幾乎每天的小時長度都不一樣。

一周有十天,一個月有三周 (30天),每四個月是一季。在古埃及,每年只有三季,分別是洪水季、冬季、乾季。這樣一年三季等於12個月,每個月30天,所以每年有360天。

除了這表排的360天外,古埃及人還有五天連假。分別紀念Osiris奧西里斯, Isis伊西絲, Horus荷魯斯, Seth賽斯 和Nephthys那菲媞斯 五位古埃及神祇。這樣加起來,一年剛好就是365天,古埃及人是不是很有智慧呢?






菅茅與蜜蜂的背後意義

埃及是由上埃及、下埃及所組成。上埃及是在南邊,靠近山區,下埃及是北邊到近海邊一帶,掌握肥沃三角洲平原。

在埃及尚未統一前,上下埃及各有其國王,在古埃及,他們管國王叫做法老。法老是人神一體,具備雙重身分。在中國,皇帝是天子,是上天的子嗣或後代。而在古埃及,皇帝就是上天。可以想像的,古埃及的皇帝權限非常大。

一般來說,皇帝指的是統一帝國的主宰,比較小的封國我們稱之為國王。在第一王朝的時候,約西元前三千一百多年前左右,上下埃及被統一,這時候法老,也就是埃及皇帝,正式掌管了埃及全境。

菅茅是一種植物,也就是古埃及的蘇特樹或莎草,是上埃及王銜。蜜蜂符號,則是下埃及的王銜。統一之後的法老,自然不會錯過把榮耀往自己身上放的機會。所以就出現這種即榮耀於一身的上下埃及之王的稱號

圖片中的框框,就是這樣來的。後面的框框,則是圍住法老的名字,不讓其受到傷害。這位法老是 Amenemhet III (三世),屬於第十二王朝。



Amenemhat III
1843 BC - 1797 BC
http://antikforever.com/Egypte/rois/amenemhat_III.htm

巴黎羅浮宮(法文:Musée du Louvre)



羅浮宮有人也翻譯成盧浮宮,它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,西堤島北側,曾經是法國王宮,而現在是博物館,全名是羅浮宮博物館(Musée du Louvre)。羅浮宮的收藏達40萬件,內容包羅萬象,幾乎都是在歐洲大探險與殖民主義時代,從各文明古國搜羅而來。內容涵蓋雕塑、美術工藝、繪畫、古代東方(包含中國)、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共七大類。
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羅浮宮原本是法國國王菲力浦二世 (奧古斯都),於十二世紀末建造用以防禦的城堡壘。十四世紀時,法王查理五世將其王宮從西堤島搬至此,並將羅浮宮改為皇宮。之後歷代法王多有擴建,直到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凡爾賽宮後,羅浮宮的擴建才算終於停止。

法王對藝術品的蒐集始於弗朗索瓦一世。剛開始,弗朗索瓦一世從意大利購買許多藝術品,其中便包含了羅浮宮三大鎮館之寶中的油畫蒙娜麗莎。到了法王路易十四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,他們也不斷持續從意大利、佛蘭德斯和西班牙大量購入藝術品。這期間內,直接保存並累積許多重要的繪畫,成為日後成立博物館的重要館藏。


法國大革命期間,王室被迫解散,法國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全部集中於羅浮宮,並決定成立博物館向公眾開放,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。之後伴隨著拿破崙征服歐洲各國,大量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遭到掠奪,也悉數被運往法國,就在羅浮宮內保管。此時的羅浮宮,被更名為拿破崙博物館





拿破崙占領義大利、埃及後,挾借豐富藝術珍品,便在羅浮宮內成立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覽廳。這些展覽品,部分在拿破崙下台後被歸還給原來的母國,但部分卻永遠留在羅浮宮內。羅浮宮在之後的幾年內,藉由法國殖民戰爭向海外奪取許多藝術品,增加了相當多的近東與遠東收藏,相對的,展覽空間因為這些大量文物變得愈來愈少。

到了1981年,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的建築群全數都轉給博物館,並對羅浮宮進行大規模的整修,這包括了華裔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透明金字塔建築,全館在1989年重新開放。

其主要展覽區域劃分為三大院:

  • Richelieu Wing:遠東、近東、伊斯蘭文物等等
  • Sully Wing:古埃及文物、近東文物、古希臘、古羅馬文物等等
  • Denon Wing:古希臘、古羅馬雕塑等等
羅浮宮鎮館三寶:維納斯/Venus(作者:米羅/Milo) 、勝利女神/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(作者不詳) 和蒙娜麗莎的微笑/Mona Lisa(作者:李奧納多達文西/Leonardo da Vinci)。





人面獅身像(sphinx)
古代法老,安上獅子的身體。這典故來自於吉薩金子塔時代,將法老化身為獅身造型,但是臉孔還使法老的樣子。



跪姿古埃及石雕

石雕邊緣有幾行字,寫著祭祀用的文字。還好,這是最淺的一種文法,以後有時間該教大家一下.... 很快就會有成就感。



古埃及碑文
有一點模糊了,但是還是勉強看得出一些句子。


為何稱它為木乃伊(mummy)?

西方mummy這個字並不是現代埃及文或古代埃及文,這個字大概源于波斯文mummia,其原意為「瀝青」或「焦油」。Mummy之所以得名,是因爲保存下來的屍體因年代久遠而變成黑色,最初發現Mummy的人,以爲埃及人保存屍體是以瀝青為敷料,或是以焦油浸泡的緣故,所以才這樣稱呼它。 

 中國以前高僧坐化,即成為不會腐爛的屍身(the Incorruptibles),這也算是Mummy的一種,東方稱之為「不朽肉身」或是「肉身菩薩」之類的。佛家所練就的這種奇蹟,同時被中國、日本、韓國高僧所重視,這些高僧認為,不腐爛的身體就是「舍利」的一種,或是「羅漢」的化身。 至於埋葬在地下的屍體,若長時間並未腐化,則有可能依道家說法:是不潔、有惡靈等等神怪作祟,或是地下流動的「氣」被阻斷,才會發生屍變,這時候必須火化與作法消災;當然在某些特殊狀況下,也可能被當成肉身菩薩,取出後被貼金成為肉身佛像供養。但是,中國沒有Mummy嗎?那「木乃伊」三字從何而來?有一段被隱去的歷史,似乎是被保守衛道人士刪去了,所以現行本的書中都沒有提到。 

 《本草綱目》是明朝李時珍所寫的中藥圖鑑,原文到現在已經被刪改過多次。當初的原文收錄了許多醫藥材料和「故事」,就像一本超大型藥用素材百科,他把所有聽來、看來的素材都不放過(因此這些故事不一定是真的,但也沒證據顯示他都去考據過)。裡面有不少誇張的部分,經後人考據後判定並不是屬於「中藥」的範疇,而是更接近神話與小說的情結,因此在重新編輯時都被刪去,像是現在提到的〈人部〉。 

 《本草綱目》第五十二卷中有一個〈人部〉,其中錄「人藥」總計三十五種,包括髮髲、亂髮、頭垢、耳塞、膝頭垢、爪甲、牙齒、人屎、小兒胎屎、人尿、溺白、秋石、淋石、癖石、乳汁、婦人月水、人血、人精、口津唾、齒(沂土)、人汗、眼淚、人氣、人魄、 髭鬚、陰毛、人骨、天靈蓋、人胞、初生臍帶、人勢、人膽、人肉、木乃伊。 「秋石」是人尿液中,白色沉澱物的乾燥晶粒;「月水」就是染了月經的布;「人胞」就是胎盤;最後一個則是「木乃伊」。在清朝重新編輯的《本草綱目》已經把〈人部〉刪掉,所以這些細目都無法找到,或是只能找到六到七個保留下來被懷疑仍有藥性的,像是人尿、溺白、秋石等等。

 李時珍自述,這段是引自元朝著名散文作家陶宗儀的筆記小說《南村輟耕錄》,該書第三卷說了一個故事: 『回回田地裡若出現自願捨身的七、八十歲長者,就開始斷飲絕食,每天固定洗澡與服用蜂蜜。過了一個月後,老人的大、小便也都會是蜜,接下來他會慢慢死去,其他人便會幫助將他置入石棺中。在石棺裡面也會預先裝滿了蜜,老人則是整個被浸入其中,封棺後會在蓋上留下日期。 百年後再開啟石棺,這位長者就成了所謂的「蜜劑」,專治各種外傷,即擦即癒,俗稱為「蜜人」,當地的土著稱之為「木乃伊」。』 

 陶宗儀的這段描述,是發生是在「天方國」境內,亦即今日的阿拉伯,非常接近埃及。因為陶宗儀(生1329-卒推斷為1421)是從元朝(1206-1370)出生,然後明朝去世,寫下這本書、或發現這現象的時間極可能是在元朝,因此「木乃伊」這個譯文,至少在元朝就出現了,那也就是「木乃伊」出現的最早記錄。

加汀納符號列表目錄(Gardiner's sign list catalog)

艾倫加汀納(Alan Henderson Gardiner)爵士,(1879 年 3 月 29 日 - 1963 年 12 月 19 日)是英國埃及古物學家、語言學家和獨立學者。他被認為是 20 世紀早期和中期,最傑出的埃及古物學家之一。 他在學校讀書時,對古埃及產生了興趣,並於...